您的位置首页 >公司 >

央行万存知:利用替代数据为小微三农服务可提高金融可获得性

普惠金融的一大难点在于信息不对称,征信机制和数据的完善就成为破题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传统金融业务中,金融机构会根据贷款申请人的金融信息进行贷款决策,但对于借贷“小白”的普惠人群,尤其是在首次贷款申请中,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哪些征信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近日,在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表示,传统金融领域中,在贷款之前,把非贷款有关的个人和企业信息作为替代数据,可以解决传统金融服务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据万存知介绍,替代数据分为四类:一是注册登记信息。比如个人的身份信息、企业的注册登记信息。二是资质信息,如学历、工作职位等。三是行政处罚和执行信息。四是社交行为信息。前三类信息基本都比较规范,能够格式化,但第四类信息有的能格式化,有的不能格式化,这是通过技术在很多方面进行采集,但还不是很规范。

万存知称,利用替代数据为小微企业、三农提供服务,可以提高金融的可获得性,并降低融资成本和不良贷款率。

“根据我们对7家企业征信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我们采集了500多万小微企业的信息,在向金融机构推介后,大概有24%的小微企业获得了贷款支持。也就是通过替代数据服务,普惠人群申请贷款的获得率能够达到24%。”万存知称,一般情况下,小微企业通过常规工作申贷的获得率在10%左右,通过替代数据,不仅能够提高贷款可获得性,而且能够判断企业的经营情况,可以做风控。

万存知还表示,通过替代数据给金融机构提供服务,金融机构在营销、审贷、贷后管理等环节的成本会有所降低,进而促进平均贷款利率的降低,有些机构的平均利率是4.5%-4.8%,但加权平均利率是在7.3%左右,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8%到9%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贷款的不良率很低,比金融机构常规统计的不良贷款率还要低。

替代数据的采集离不开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的支持。万存知表示,实践发现,把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掌握的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整合起来,通过一定方式给金融机构提供获客、风控、贷后管理服务的效果不错。不过,这个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配合:一是政府部门所掌握的相关数据的开放度不够,共享机制尚不完善。二是数据安全问题,包括如何保障数据主体的合法权益,因为小微企业的信息既是企业信息,也是个人信息,在企业存续期内是企业信息,但一旦企业熬不过去就变成个人信息。所以,信息安全很重要。三是替代数据的效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