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招商 >

卖药不如卖店?巨头身影闪烁 医药零售大变局酝酿

中国零售药店市场正处于行业大变革的早期阶段。随着药品管理及医疗健康相关政策频频出台,在各利好政策的影响下,各路资本如同催化剂般加快零售药店的整合速度,收购热潮在2018年达到顶峰,直至2019年开始逐渐降温。不过,日前,一则腾讯将向高瓴资本中国药店业务高济医疗投资约5亿美元的消息再次将零售药店整合带入大众视线。

作为高瓴资本集团旗下专注大健康领域战略性投资与运营的实业公司,高济医疗自2017年成立起便携百亿资金对连锁药店进行大刀阔斧的收购和入股,已坐拥全国连锁药企头把交椅。若腾讯投资消息属实,高济医疗投后估值约25亿美元。10月11日,《华夏时报》记者前往高济医疗公司所在地,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公关负责人外出,不便接待,但将代为转达,对于腾讯入资高济医疗传闻是否属实,该工作人员没有正面回应。

两年圈出来的“行业第一”

无论是从资产规模、门店数量还是营业额来看,高济医疗当下已经成为中国实体药店第一。

“目前我们已拥有1万余家门店,营业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企业规模远远超过了四大上市公司(连锁药店),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 高济医疗首席运营官牛和义在公司2019年年会上曾如此宣称。

从无到有,从有到第一,高济医疗只用了两年,其扩张速度之快可想而知。据了解,这1万余家门店遍及全国20余个省市,包括重庆万和、四川东升、成都华杏、北京康佰馨、广东邦建等药房。

医药连锁“行业第一”称号的上一个拥有者是国大药房,据公开资料显示,其2018年营收约109亿元,而国内四大上市连锁药店(老百姓、益丰、一心堂、大参林)去年一年的销售额加和才300余亿元。截至2019年6月,国大零售拥有门店5000余家,四大上市连锁药店总和不足2万家。

据某业内人士介绍,高济医疗出价较高,而近年来,连锁药店的经营普遍每况愈下,有人愿高价买,药店老板们自然是爽快出手。此外,高济医疗的整合方式灵活,合资、参股、控股、全资收购等方式均可。同时不附加条件,被并购公司原来的老板仍在管理岗位,而且大多数还拥有股份,高济医疗凭借着这些方面的吸引力迅速签下一个个合作。

据相关媒体报道,2019年初,为了更好地运营、管理旗下分布于21个省市自治区的一万余家药店,高济医疗建立了600多人的总部和四大区域管理平台。

对此,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对《华夏时报》记者评价道:“以面为单位的高速扩张方式不是很明智。”他认为,“随着线上处方药开放,未来药店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形式——仓储式,配送范围扩大、距离拉长,不需要原来那么多药店就可以覆盖整个城市,那么以面覆盖的大批量药店必然也有大批量会关门,尤其是药店分级管理实施后,假如只允许五分之二的药店销售处方药,剩下的经营状况可想而知。”

在史立臣看来:“不应该以面布局而是以点布局,选择投资本身经营状况较好、有盈利能力的单个药店,是比较好的方式。等政策真正落地的时候,点也连成面了,竞争力也在。”他表示,目前真正盈利的连锁药店很少,业绩基本靠药品制造企业赊欠——售完再打款,同时,房租、人工等运营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也较大,所以大批量收购的连锁药店,可能没有几家赚钱的。

实际上,高济医疗大肆“跑马圈地”的动机主要是由相关政策催发,但在这一方式下,其未来能否将利好政策变成真正的“利好”呢?

政策打开医药零售想象空间

“不过现在也该布局了。”谈及相关政策,史立臣说到。

资本的投资动机与近年来政府医药分开、处方药外流、以及互联网+医药等多项利好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医药零售的想象空间正在加大,谁都希望在新的空间里分一杯羹。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订草案)》二审稿,“网售处方药”不再是禁令,按照规定,第三方平台只需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监部门备案,即可网售处方药。只是需对申请进入平台经营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经营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核,确保其符合法律要求,且还需对发生在平台上的药品经营行为进行管理。这是继去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之后,对于入局大健康领域的互联网公司的又一利好。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沛在8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网售药品的主体必须是取得了许可证的实体企业,线上才能够卖药。

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军药品零售领域成为趋势,而连锁药店又是承接处方外流的一个核心渠道。“未来网上开售处方药是与线下对接的,线上药品配送是以线下实体店为根本。所以必须有线下药店的布局,比如有相关的股份在药店里。”史立臣解释称。

在国家鼓励“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背景下,不仅互联网企业将入局销售药品,连锁药店也将积极开展电商业务。实际上,高济医疗的母公司高瓴资本有很强的互联网基因,腾讯、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巨头的投资方中,都有高瓴资本的身影。

当然,各大互联网公司也早已行动。2016年,阿里健康成立了覆盖2万多家线下门店的中国医药O2O先锋联盟。2018年以来,陆续入股山东漱玉平民大药房、安徽华人健康、贵州一树等多家地方龙头,并先后在河南郑州张仲景大药房、安徽合肥国胜大药房、重庆万和医药设立支付宝“未来药店”。而腾讯在药店方面的动作,则是与大参林联手在广东推出微信支付智慧药店。今年1月,京东医药发布了“京东联盟药房”计划。

“现在政策还不是很明朗。”史立臣认为,“送药”不是老百姓生活必需,因为药品消费群体以老年人为主,但老年人对互联网购药不熟悉,同时,社区购药非常便利,药店数量甚至堪比饭店,所以目前的药品新零售收效甚微。

对于腾讯注资高济医疗的传闻,他评价称:“如果入股少了,没有话语权,未来布局也不占优势,如果股份大了,就会形成重资产,消化不了就会处于进去了出不来的境地。”

“布局是可以的,但不着急。”史立臣提到,政策颁布了,但变革是个漫长的过程,目前的现实条件还不够成熟,他以配送服务举例称:“随着处方药外流政策的实施,药品运输种类增多,对第三方的配送服务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比如药品安全运输、仓储系统恒温等,而目前几乎没有合格的第三方。”

“卖药不如卖店挣钱”

“我有个朋友在经营连锁药店,卖药不赚钱但也还在扩张店面,目的就是把药店卖了,说反正有收的。”一名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在资本整合药店的浪潮下,很多连锁药店的经营目的已经从“卖药”转移到“卖店”了。

高济医疗只是目前零售药店市场剧变的一个缩影,药店整合早已风起云涌,仅仅是四大上市连锁药店,在2016年就发起收购案共上百宗。有统计数据显示,四大上市连锁药店在2017年并购数共50余家,共涉及门店1400余家。2018年,老百姓同比新增1200余家,大参林同比新增800余家,益丰同比新增1500余家门店。同时,其他区域头部零售药店,上游制药企业等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与布局。

药品零售圈曾流传这么一句话:“卖药不如卖药店挣钱。”因为随着资本方携巨资陆续加码零售药店市场,药店并购竞争一度进入白热化,药店价格水涨船高。据了解,当前参与零售药店市场洗牌的资本方可分四类:四大上市连锁药店、VC/PE机构、上游制药企业,以及涉足医药业务的互联网企业。而又主要以前两类的布局资金量最大。

以新兴大药房为例,这是连锁药店并购史上单笔收购金额最高的案例。新兴大药房起初被高济和益丰同时看中,2018年6月,益丰最终以13.84亿元收购新兴大药房86.31%股权,收购PS(市销率)接近2倍。

另有两家原在上市计划中的连锁药店,但都在半路投入大资本方的怀抱。一是山东漱玉平民大药房,在排队等待IPO一年后放弃,接受了华泰大健康基金1.67亿元的投资。二是江苏恒泰人民大药房,在被全亿健康全资收购后,放弃新三板上市计划。

不过,从四大上市连锁药店2019半年报可以看出,巨头们均放慢了布局速度。益丰自今年以来共有6起同业并购案,而去年同期则为14起。一心堂自2018年下半年起基本停止了收购。并购高潮已过,资本进入冷静期,市场终端正处于整合、磨合期。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药店价格在炒作中居高不下,市场的不确定性仍在,上一波并购需要时间消化,一系列新政策还有待进一步放开并执行,这些都是影响并购潮渐退的因素。

而对于已拥有辽阔幅员的高济医疗来说,除了进一步优化管理、加快消化,“互联网+药品流通”的蓝图将如何创新描绘?未来能否在“网订店取、网订店送”之外找到更优的医药电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模式?这都是需要思考和试验的颇具挑战的课题。

中国连锁药店较为分散,前100名连锁药店市场份额总和不足50%,而美国的沃尔格林、CVS两大连锁药店的市场份额高达75%。无论是对标美国连锁药店,还是在政策风向下,国内连锁药店并购重组是一个必然趋势,一切才刚刚开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