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招商 >

总结资本市场建设经验启示 安青松新书《致知录:中国资本市场实践与思考》面世

中证网讯(记者胡雨)7月27日,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日前由中国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法定代表人)安青松编著而成的《致知录:中国资本市场实践与思考》正式面世。据悉,这是一本了解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的轻松读本,书中以亲历者的视角分享觉悟资本市场功能定位及发展逻辑的前瞻与思考,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上市公司、证券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认知,金融科技、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实践的洞察与借鉴。生动揭示我国资本市场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由初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以及反映出的前进性、曲折性、周期性发展规律。

唯变不变,道法自然,在书中安青松表示,经历40年改革开放洗礼,亲历30年资本市场实践,在知天命之年对这条法则才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时有消长,经有因革,为治之道,必通其变,识变顺变,应物自然,这是本书表达的方法论。

安青松在书中讲到,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还被称为“天之骄子”,一方面读着《资本论》批判市场经济,另一方面读着《国富论》学习市场经济,风起于青萍之末,冥冥之中已注定将经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上世纪90年代被称为“转轨经济”的年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是主旋律。置身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最前沿——资本市场建设和公司制度改革的实践,最早接触到了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并购重组等理论与制度,皆奉英美模式为圭臬,以至于在《证券法》立法中,把“收购上市公司”制度按英文直译为“上市公司收购”制度。21世纪初我国资本市场爆出了“银广夏”、“蓝田股份”造假案,一时间惴惴不安,不意金融帝国华尔街随即爆出“安然”和“世通”造假大案,不免又起“小巫见大巫”之念。

安青松在书中表示,2008年4月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基于对市场经济的认知,慷慨陈词“政府不应该参与市场博弈”,要坚信“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随即一场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断然出手“救市”,一举颠覆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被称为“行动的勇气”。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学界掀起“市场失灵”、“信息披露失真”、“公司治理失效”问题的反思和探讨。

书中安青松指出,不易、简易和变易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三条重要原则,深刻揭示了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一场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重演历史的周期律。大道至简,事成必是精确的时机、精准的方位、确定的因果、正确的方法,这是本书表达的认识论。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资本市场是科技优势的“孵化器”,在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和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方面发挥着中枢作用。从国际金融发展的实践看,一国金融体系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金融体系形成了以高储蓄率为特征和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基本格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无论资产规模还是市值水平迅速跻身全球前列的十年。这十年我国直接融资比重维持在10%—15%之间,股权融资比重在3%—5%之间,投资银行资产规模在金融体系占比仅为2%左右。

安青松指出,投资银行是促进投融资交易的核心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发挥中枢作用的重要基础平台。没有充分发展的投资银行就没有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30年间我国股市经历了4次显著的大起大落,分别发生在1997年、1999年、2007年、2015年,每一次大起都有“银行资金入市”的影子,每一次大落也留下了“银行资金违规入市”的印记,充分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的症结所在。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规范、透明、开放是资本市场的制度基础,有活力、有韧性是资本市场的生态环境,前者是资本市场的内在禀赋,后者是金融体系的系统集成。

安青松指出,发挥资本市场中枢作用,引导储蓄资金转化为有效投资,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必须跨越的关口。资本市场中枢作用的发挥,客观上有赖于金融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和金融资源配置的重大调整。当然经济为本,金融为末,不宜过度夸大金融的作用,资本市场亦然;敬畏市场不易,迷信市场不对,适宜尚和去同,执两用中。

安青松表示,置身在不确定的世界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朝乾夕惕,从善如流,日益精进,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界的不确定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