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招商 >

专访智能投研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刘斌:北上深杭有望成综合性金融科技中心

见习记者 张淑贤

上月初,由中欧基金、建信金科、京东数科等72家机构或组织发起的智能投研技术联盟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这一旨在促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与全球资管中心融合发展的平台,未来将如何助力上海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仍需在哪些领域发力?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如何?近日,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华为全球金融事业部行业专家、智能投研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刘斌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就上述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刘斌看来,金融科技中心首先应是金融中心,未来我国最有可能成为综合性金融科技中心的城市是北上深杭,“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已跻身前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都非常发达与完善,未来应在互联网公司的金融板块方面发力,将技术优势与金融机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

“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未来不是说谁吃掉谁的问题,仍将呈现合作共赢的生态,只是角色不同,其中互联网公司成为前端,金融机构成为后端,双方互相合作。“刘斌说。

上海应吸引互联网公司的金融科技平台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金融科技中心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上海打造金融科技中心已具备哪些优势?

刘斌:金融科技中心,首先应是金融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上海已是金融中心,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排名中,上海跻身全球前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都非常发达与完善。

除金融业足够发达外,金融科技中心还应拥有强大的科技力量,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有优势,同时要拥有引领性的行业巨头,前几天,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集团的三个总部和三个中心已宣布落户上海。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排名中,上海在金融科技分项方面也是第三名。

打造金融科技中心,上海未来还应着力考虑科技与金融的联动与融合。在互联网时代,上海优势不明显;在人工智能时代,上海已有先发优势, 比如,人工智能四小龙中的三家都在上海,未来上海应把技术的优势与金融机构的需求场景结合起来。

此外,上海还应进一步引进与发展互联网巨头的金融科技平台,虽然上海已有支付宝、银联商务等平台,但相对还是欠缺。同时,还应引进与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已有几十万的金融人才,在全国属于当之无愧的金融人才高地,未来应主打金融人才与科技人才的融合,即培养复合型人才,智能投研技术联盟在推动金融科技公司与高校开展金融科技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将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金融科技认定标准方面,上海可以率先出台认定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对金融科技企业进行相应扶持。目前,在业内研究中,通常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收入的50%来自于服务金融机构,就被认定为金融科技公司,这一标准是研究领域自发认定标准,尚无官方标准。

证券时报记者:国内多个城市都在发力金融科技,您如何看待这一局面?几年后,会不会也像国际金融中心一样,只有几个城市凸显出来?

刘斌:北上深杭,尤其是北京、上海和深圳,本来就是金融中心,未来成为综合性金融科技中心是非常确定的,杭州的金融科技主要以蚂蚁集团为主,围绕阿里的生态出现了一批金融科技公司,但传统金融业务相对弱一些。其他城市,比如宁波、苏州和重庆等城市,在某些细分领域面可能有优势,但不太会出现综合性的金融科技中心。

联盟助力金融科技中心与资管中心融合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您刚才提到上海应将技术与金融机构的需求场景结合起来,智能投研技术联盟的切入点也是技术,联盟成立的初衷是什么?

刘斌:与很多金融科技协会不同,智能投研技术联盟的切入点是智能投研,上海打造全球资管中心,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资管机构数字化转型远落后于银行类机构,与国外机构的差异也很大,目前尚无一个业内公认的智能投研平台或系统。智能投研技术联盟希望搭建金融机构(需求方)与金融科技企业等(供给方)沟通交流平台,共同探讨行业存在的问题,促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资管中心的融合发展。

9月8日揭牌成立以来,智能投研技术联盟每周都有成员的智能投研平台或项目的集中展示。同时,联盟还已在徐汇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以及陆家嘴新兴金融产业园等地设立了活动中心。10月24日,智能投研技术联盟还将在临港新片区组织召开国际智能投研开发者大会,在金融科技领域积极尝试由技术端切入、专业人士集聚研讨的国际化智能投研技术探讨。

证券时报记者:未来,智能投研技术联盟将在哪些领域推动上海金融科技中心与全球资管中心的融合发展?

刘斌:联盟成员来自全国,上海的优势是金融机构集聚,开放力度也很大,吸引了很多外资机构,但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还相对欠缺,联盟将推动金融科技公司在资管领域与上海的资管机构加强合作。同时,联盟将与业内的金融科技协会等共享资源,共同探讨金融科技公司如何服务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机构等话题。此外,联盟还致力于帮助投资机构寻找行业内的潜在合作伙伴,通过项目展示等,让能为金融机构带来价值的金融科技公司和项目脱颖而出;联盟还将把行业瓶颈问题与行业发展建议等,提供给监管部门参考。

互联网公司有望成为金融科技前端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趋势或演变路径是什么?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将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刘斌:国内外的金融科技发展路径略有不同。国内,包括央行的监管沙盒在内,都是以持牌金融机构为主,即便初创型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是以服务金融机构为主。谈到金融科技,很多金融机构会说,早在多少年前,机构的科技就存在,但金融机构的科技只服务于内部功能,我国是移动支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金融业务产生了冲击,才有了金融科技的概念。

国际上的路径则是,金融科技的基因就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未来会成为金融科技的前端,互联网巨头把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囊括了,流量入口都在这里,金融需求也是从这里获得,互联网公司从事金融业务就是为了弥补生态中的一个环节。国际主流观点认为,未来金融机构将弱化为流量的后台,专门从事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在客户服务方面,则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客户对接。

这一趋势已经逐步显现。比如蚂蚁集团前把自己的平台开放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通过支付宝代销产品。事实上,金融机构也没有动力从事互联网公司获取流量的业务,这也不是金融机构的长项。

换言之,互联网公司的基因是以客户需求为主,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地跨界,而金融机构的边界是监管。未来,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不是说谁吃掉谁,而是不同的维度与角色,比如互联网公司成为前端,金融机构成为后端,双方仍将处于合作的生态中。

证券时报记者:听起来,在金融科技行业未来发展中,互联网公司更占据主导性。那您对数字货币怎么看?是不是多少有点与移动支付抗衡的味道?

刘斌: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背后的逻辑不一样,数字货币是央行的负债,信用与人民币现金一样,与商业银行的存款以及支付宝和微信里的资金性质是不一样的。

以支付宝为例,资金是以账户的形式存在的,追根溯源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不是央行的负债。数字货币存放在数字钱包里,不是以账户为基础的,银行也不是通过账户体系发放的。

从个人用户的角度,由于我国移动支付太发达,短期内还感觉不到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的差别。但从国际组织的报告来看,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旨在防范支付领域可能出现的垄断,如果支付过多地集中在一两家机构,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是系统性风险,同时在支付机构运行中出现风险时,也可以有后备的弥补措施。

互联网巨头之所以成为巨头,关键在于支付背后的交易数据,可以从中获取客户的金融需求,从而不断延伸业务拓展的领域。事实上,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数据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短期内,我国移动支付的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但未来一二十年内,数字货币肯定会成为移动支付比较大的入口,个人用户也会逐步意识到数字货币的意义,放在自己手里的数字货币才是自己的钱,是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持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