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进博会即将拉开帷幕。在疫情期间的这场国家级展会,对外释放的信号有哪些?进博会如何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我国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又将起到哪些作用?针对这些话题,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东方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在邵宇看来,进博会释放了中国继续对外开放的姿态,希望通过中国国内巨大的市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即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外两个市场更好地联通。
邵宇表示,进博会对海外公司而言是一个秀场,对一些新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公司和产品而言,是一个集中展示品牌和洽谈合作的平台。
进博会发挥中国内需潜力提振进口
证券时报记者:在疫情以及当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举办,对外释放了哪些信号?
邵宇:尽管中国进口也在恢复,但由于出口增速更快,中国贸易顺差一时很难逆转,这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相关。今年由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我国更多地表现为“出口多,进口少”。
进博会如期举办释放了中国继续对外开放的姿态,希望通过中国国内巨大的市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即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外两个市场更好地联通,此前只是通过制造业加入全球大循环,目前则是通过中国巨大市场启动“双循环”。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进博会将如何发挥内需潜力,更好地联通国内外两个市场?
邵宇:进博会希望通过中国巨大市场以及不断上升的中产人群消费需求,把海外优质的产品与产能吸引进来,利用中国市场驱动全球资源满足中国需求。进博会对我国进口的提升是有提振的,一个可见的效果就是国内对海外产品的选择丰富多了。
而美国则是通过美元的释放让全球大量商品为他所用,我国货币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只能通过贸易顺差与国外做交换,用出口顺差购买自己需要的原材料和商品。
证券时报:未来我国还应在哪些领域进一步提高进口?
邵宇:中国服务贸易一直是逆差,西方国家服务业发达,我国市场向服务业开放,同样释放了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信号,商品贸易中,虽然还有一些国外品牌没有触及,但基本该有的都有了,可能就是一个量的问题,相比较而言,服务贸易空间很大。
海外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商务服务机构等,如果都能在中国执业,我国采购的服务规模会大幅上升。促进商品贸易是降低关税,促进服务贸易则是降低交易壁垒,进博会这一平台背后应是开放三零原则(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如果能从简单的商品交易转变为制度与自由贸易区的搭建,达到的实际效应估计会更明显。
海外产品标准助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证券时报记者:进博会对我国国内产业带来哪些机遇?
邵宇:进博会也是交流的平台,海外商品与服务进来同时,也会带来生产和制造的理念与标准,助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对全竞争产业而言就是公平竞争,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海外商品高质高价,消费者需求不一样,各取所需,总体上一个国家如果更富裕、收入更高,对产品品质要求会更高,这意味着,中西双方的产品,会在一个平台上比“谁的性价比更高”,这种竞争有助于我国相关产业与品牌做大做强。
对一些仍以进口为主的产品,我国只能通过国内市场影响价格,以获得更为有利的采购条件。随着贸易形势的变化,我国产业发展以及市场化模式都会有所调整,这是市场培育的正常过程。
某种意义上,进博会打开了我国对世界优质产品的视野和想象空间,让中国制造能取长补短,中国过去最大的成就之一即是成功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战略升级,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份额,技术也能提升。
证券时报记者:近期,我国包括纺织等在内的行业订单都爆满,这一现象如何理解?
邵宇:疫情期间,国外因疫情复工较晚,全球供给收缩,一些产能转移到中国来,中国反而逆市凸显,我国出口更加明显。近期,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比重上升得很快,已由此前的13%左右上升到20%。
考虑中国在疫情中经济率先恢复,外资撤出中国、转移投资的意愿在下降。上海美国商会的报告显示,愿意留在中国扩大投资意愿的外资企业比疫情前增加了。一方面,通过疫情的检验后,外资企业发现中国的投资回报更稳定些;二是中美贸易摩擦达到一定量级后,外资全面调整供应链的意图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烈。
应争取在新的贸易规则中占一席之地
证券时报记者:进博会在上海召开,在您看来,这对上海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邵宇: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以前更多的是出口,现在更多的是开放,包括进博会、自贸区等都会带来政策红利。同时,我国通过上海这一口岸,也将进一步吸引外资与推进自由贸易,这些战略也只有上海有这么大的承接度。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是我国新的外商投资法实施第一年,在您看来,我国全方位扩大开放还应有哪些突破?
邵宇:我国还应尽快与主要的经济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新的全球规则、制造标准下的自由贸易协定。这就要求我国升级自己的体系,以期在新的贸易规则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