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股市近期正在经历一段惊心动魄、惶恐不安的时间,关于金融危机的报道已成为不少媒体的头条,很多朋友也在询问:难道你就不对此发表些看法?
看法当然是有的。
首先,就像梅多斯在《系统之美》中说的那样,“财经专家常常过于地关注并夸大事件的影响力,而对历史重视不够”。
其次,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人类活动其实就是一种人化的自然,它同样符合系统自组织、自演化法则。这种法则决定了前后出现的两次危机,一定会以交替的方式进行——后一次和前一次不一样。
2008年的金融危机亦称次贷危机,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所谓“次贷”,就是次级按揭贷款,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的贷款。但在金融自由化政策下,次贷被一些“天才的”金融高手,用某种复杂的打包方式,包装成低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再经过资本市场的乘数效应,产生出高达上百倍的杠杆率。
这场危机其实从2006年春节就开始显现苗头,但在各种复杂传递链条的迟滞效应下,直到2008年才最终爆发。正所谓“杠杆+波动=炸药”“迟滞效应和破坏力成正比”,由于从危机产生到爆发延迟了两年,在这两年中,以衍生工具应对衍生困境,股市继续涨了一年半。所以当其爆发时,累积的爆炸当量已相当于核弹,导致流动性突然消失,瞬间枯竭,产生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这一次,虽然美股上涨的时间已经很长,但其主要的驱动力则是“钱多”——不断的QE,释放了过多的流动性,还有资本回流;“人傻”——被动型指数基金唱主角,不用管公司好坏,值与不值,只要有钱进来,就照单复制指数,按比例买进并持有。但在突遭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的背景下,资金回撤,产生突然间的市场“崩盘”。
这很正常,早在两三年前,人们就预料到有这一天。因为你很难叫一个被动型基金根据估值或其他什么标准去主动卖出、主动减仓,过度持有的最终结果一定是集体卖出。最近数周美股的大幅杀跌当作如是观。它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不同,具体的金融形势、金融环境也不同。
危机已在眼前,因为疫情,全球经济的局部和阶段性停摆或许难以避免,本已在衰退边缘的西方经济很可能由此进入一个萧条期。但它的表现形式一定会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所区别。
显而易见的区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欧美股市“一竿子插到底”,而后的恢复也是一气呵成;这次欧美股市则很有可能会分两个阶段到底,而后的元气恢复可能要经历“漫漫长路”。这同样符合上述的“交替法则”。
因此,我们一方面没必要因美股的大幅下跌而过度恐慌;另一方面,也不要对后市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说“金融危机不可能有”,那么,所谓“A股的独立行情”也只能是一厢情愿。如果笔者没记错的话,“独立行情”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98年。尽管20多年来不断被人提起,但“独立行情”始终没有出现过。我们讲全球化,其实股市的情况也类似,“独善其身”可谓是言之易,行之难。
股市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对这样一个系统,投资者还是要想得简单些,思虑务于精纯。因为你的大脑再复杂,也复杂不过它的自演化与自组织过程——那是可以产生出无数个“解”的过程。而简单则反而更容易贴近这个复杂系统的一般解。因为复杂系统的结果会有无数解,但它的模型却没有多少。
比方说,“多头市场会有两波”就是它的基本模型之一。如果没有两波,只有一波呢?那一定就是筑底波动。这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所证明的,也就是系统论让我们重视的历史之一。
从2440点到现在,上证综指确确定定地只走了一波,产生了3288点的高点,其后的历次上涨,都没有超越这个点位。这给市场留下了余地,留下了回旋的空间。如果说独立行情不可期,那么,当美股第一波下跌结束、再现反弹,A股趁势完成它第二波上涨的可能性倒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20多年来,我们已经历过6次大起大落,但依然还站在这里。不要悲观,悲观是没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