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刘敬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行各业涌现一批世界级企业,中国人寿就是金融保险业中的代表。
作为《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51位企业——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核心成员,中国人寿的总资产体量达3.5万亿元,年度保费收入突破5000亿元,始终位居国内寿险市场之首,是中国保险业的“中流砥柱”,更是全球唯一的A+H+S股上市寿险公司,市值在全球寿险中数一数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9年,从做好寿险这一体现爱心和责任的事业出发,在“重振国寿”战略目标下,中国人寿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确立了使命与愿景:守护人民美好生活,建设国际一流寿险公司。
如何看待中国土壤与建设国际一流寿险公司之间的关联?中国人寿距离这一目标愿景还有多远?对于老牌险企而言,发展的新驱动力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寿相关负责人。
公司发展随时代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保险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到2018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可以说,中国保险业用4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百年历程。”中国人寿有关人士表示,公司深刻认识到,正是乘上了中国这列高速行进的“复兴号”列车,才让中国寿险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中国人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10月20日成立的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后者是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保险公司,是一家开展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综合保险业务的国营单位。
此后,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老人保几经调整变化,从1958年到1978年一度停办国内业务,后于1996年改制为中保集团。中保集团下设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专司人身险业务,这一脉后来发展成为如今的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正由此时,中国人寿开始迈入人身险业务专业化经营时代,并参与到保险业的市场化竞争中。
当时的中国人寿,面临着业务底子薄、办公条件差、员工不安心等各种内外部困难和问题,发展形势严峻。但中国人寿的创业者们把寿险作为无悔的选择,提出“高速有效占领市场”的发展思路。公司局面迅速稳定下来,并在及时全面推行个人营销制度后,迈上发展快车道。保费收入由1995年的126亿元增至1998年的540亿元,3年时间一跃成为中国最大保险企业。
从中保人寿到如今的中国人寿,还经历了数次股改。关键性的事件包括:1999年,中保人寿获批更名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开始作为独立品牌出现,并承袭了中保集团的logo。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加快改革发展,重组改制并变更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并独家发起设立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便是如今A+H+S股上市的中国人寿。
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寿在寿险业中从一家独秀到与近百家同业并存竞争,依然具有稳固的龙头地位。从2003年股改至今,公司年度保费从1000多亿到5000多亿,总资产从3000多亿到今天的3万多亿,年度利润从几亿到几百亿。如今,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2万多个分支机构及网点,销售队伍规模在200万人左右,位居国内保险行业首位,为5亿多客户提供各种保险保障。
中国人寿上述人士表示,无论是“国营”还是完全市场化竞争,只有坚持保险姓保、回归本源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通过创新变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保险保障需求,才能确保公司始终航行在正确的航道上,不断领航前行。
三地上市带来宝贵“财富”
在中国人寿的发展历程中,登陆资本市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三地上市”也成为标签之一。
2003年12月中旬,中国人寿在纽约、香港两地同步上市,创造了当年全球最大规模的首发(IPO),3年多后的2007年1月回归A股市场,由此成为全球第一家在纽约、香港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保险公司。
谈及上市带给公司的变化,中国人寿有关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称,“经过16年来的探索实践,公司获得了宝贵的财富”。
第一,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股改上市,公司改革了管理体制,引进国际资本,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充实资本实力,增强了发展后劲。目前,中国人寿注册资本282.65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已连续多年处于250%以上,远高于监管要求。
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公司严格遵循三地上市监管规则,为同时满足三地监管要求,公司建立了完备的风险防控体系,确保长期稳健经营。
第三,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国际影响。股改上市以来,公司积极请进来、走出去,不断拓展国际视野,让国际投资者更加了解中国寿险业、中国保险公司的实力。同时,随着公司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中国人寿集团公司连续17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做出积极贡献。
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中国人寿集团公司位列第51位,排名由2003年的290位劲升,并已连续17年入选该榜单,成为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的世界级企业。
新时代的使命与愿景
今年年初,在坚定看好中国寿险市场前景以及集团“重振国寿”的战略目标下,中国人寿提出要把公司打造成为一个“百年老店”,走国寿特色寿险发展道路,建设国际一流寿险公司。
“我们认识到,与国际国内先进公司、与客户的期望相比,公司在投资能力、大中城市发展、客户服务、市场化改革、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中国人寿上述人士坦陈,尽管目前还有一定差距,但也有不少积极因素。
首先,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保险市场之一。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国家区域战略、扶贫攻坚、健康中国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推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势必为中国寿险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根据瑞再预测,2017年~2030年,中国寿险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6%,发展潜力巨大。
其次,作为国有控股大型保险企业,中国人寿具有天然优势,为其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战略、重大项目投资、国企改革、政保业务等方面抢得了发展先机。
第三,中国人寿拥有全球最为庞大的客户资源。公司服务客户超过5亿人次,具有品牌优势,尤其是近年来长险新增客户逐年递增,积淀客户潜力巨大,为公司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国寿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即,重振国寿、持续成长。具体来说,就是对标先进,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实现由规模领先迈向质量领跑。
这需要持续、纵深推进改革创新。“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人寿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关键一步。”中国人寿上述负责人表示,在进入新时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公司全面开展“鼎新工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打造四大驱动引擎
迈向国际一流寿险公司,向外对标,要解答差距在哪里的问题,向自己内部看,则要解决持续发展驱动力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家已经运行数十年、有志打造百年老店的老牌险企而言。
对此,中国人寿提出的战略地图也有解答:紧紧围绕“重振国寿”蓝图,着力打造“人才、机制、创新、融合”四大驱动引擎。
这其中,创新驱动是一个看点。其内涵包括科技化创新,布局数字化生态,科技与业务融合,驱动公司数字化转型,建设创新型企业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是生产力要素的改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我们认为主要生产要素通常包括机构、网点、队伍、资本和科技。其中,科技化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动力,在所有生产要素中起支撑引领作用。”中国人寿上述人士称。
据介绍,在科技已成为金融保险企业发展重要驱动力的趋势下,中国人寿近年也加快科技国寿建设步伐,并于2019年上半年全面启动“科技国寿”建设三年行动,秉承科技赋能与创新驱动双向突破,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全方位赋能保险价值链,提升客户体验;打造科技化创新能力,形成线上线下一体的国寿特色业务新模式,致力于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新动能。
目前,科技赋能已有显效。比如在赋能队伍上,2019年上半年,线上获客同比提升18%,线上增员占比超过55.6%,团队线上管理同比增幅超3倍;面向销售队伍智能推荐客户4457万人次,推荐客户长险购买率达30%。此外,科技赋能还体现在赋能网点、赋能运营全流程、赋能风险管控等。
“未来,科技将成为中国人寿的一项核心竞争力、一个重要品牌和一种重要文化。”中国人寿上述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