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展会 >

专家: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既有“近忧”也有“远虑”

证券时报记者 张达 实习记者 贺觉渊

近年来,财政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1月15日,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举行的“《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报告2019》(简称《2019报告》)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上,业内专家学者认为,在减税降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如何提升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就如何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指出,去年开始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是支持企业减轻负担、增强活力的重要举措,在这种情况下,财政也有一些新的挑战。同时,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着眼于探寻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财政大规模依靠税收长期高速增长的时代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土地财政也不再可持续,而应该转向一个财政新常态。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室主任汪德华代表课题组发布了《2019报告》。报告分析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社会保险体系等领域影响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关注了大规模减税降费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政府债务视角评估了当前我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状况,回顾并展望了现代预算制度建设在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支撑性作用。

《2019报告》认为,中国的财政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时刻。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税收高速增长已盛景不再,土地财政需要转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期的遗留债务难题待解,以养老保险潜在资金缺口为代表的社会性财政支出压力逐渐增大。财政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可靠增长,更需关注重点支出领域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在这样的关键时点,持续跟踪研究,打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制度基础,尤为重要。

《2019报告》指出,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既要关注短期问题,更要高度重视长期挑战。从短期看,如何认识和处理以地方政府债务为主体的当前政府债务,是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近忧”。从中长期看,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类似,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缺口,是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远虑”。从若干大国的历史经验及中国的现状来分析,特别是养老等社会保障领域的资金缺口,可能是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更大挑战。

《2019报告》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确保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整体性和结构性的财政可持续问题,无论是地方政府债务,抑或社会保险领域的资金缺口,还是税制改革优化、土地财政转型、基础设施投融资的高质量发展等,都涉及到地方政府激励机制、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社保制度的系统改革、预算管理乃至财政管理制度的优化等众多改革难点、重点领域。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才能为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奠定可靠基础。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认为,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连为一体的。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许正中也认为,财政的可持续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还指出,国家最好的税收激励是标准化。中央财经大学原副校长李俊生认为,安全稳定的税收体系是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