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招商 >

930变阵一周年 腾讯云MSP商安畅的选择和机会

2017年,安畅网络获得阿里云颁发的 “混合云优秀伙伴”,CEO程小中获邀去发言。

翌年,安畅网络接受腾讯的战略投资,深度捆绑到腾讯云,将业务从华东等局部区域拓展到全国。

在注重科技开发、写代码的腾讯,包玉杰很早就负责赚钱了,他称自己懂产品,又比较会做商业。2018年,他被调到腾讯云产品线上。安畅网络是6000家腾讯云合作伙伴之一,包玉杰和合作伙伴一起,肩负着实现腾讯TO B目标的重要任务。

2018年,很多第三方加入腾讯云,腾讯内部也有很多人被调到腾讯云。腾讯要发力云,各方人才风云际会。

安畅网络作为一家云MSP,业务是对接一家或多家公有云服务厂商,为企业提供上云咨询、迁移、运维、云原生增值开发等专业服务。

安畅网络

在2012年,安畅已经感受到云计算对数据中心领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时任安畅副总裁程小中说,云计算与传统租用托管将会并轨运行,IDC服务商在这个过程当中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将会长期保持公有云、私有云、传统独立物理架构三种形式组合而成的混合托管(Hybrid Hosting)模式。

程小中2000年进入数据中心服务行业,当时中国互联网处于快速发展期,到处是热钱和资金,2002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所产生的泡沫发生了毁灭性的破碎。同样,数据中心业务也随之跌入低谷。不过很快,2004年由于网络游戏兴起,数据中心服务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是客户数量,还是业务种类,都有了较大提升。

一开始程小中就职于上海网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技术工程师;2003年到上海锐渠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任技术部经理;2005年到了上海安畅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任技术总监;2007年6月安畅通信的数据中心事业部与iAsiaworks中国区业务进行整合,成立全资子公司安畅网络,程小中由此加入安畅网络公司并担任副总裁一职。

技术,技术,程小中的职业履历,从技术开始,一直也没脱离技术。技术和经验,也是后来腾讯看中安畅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

安畅网络早期在设计商业模式时,和当时绝大多数IDC有很大不同,程小中认为纯粹的资源转售,既不掌握对资源的定价权,也不能输出对客户的高价值。和美国市场的Rackspace、Softlayer一样,安畅网络2009年成立51IDC平台,51IDC是一个面向中小型企业的IaaS混合云平台,这种接近云计算IaaS的模式一开始就受到了市场认可,连年保持高速增长。

程小中近日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安畅网络能力、规模和商业模式一直在进化,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就是安畅最早的核心业务,做Managed Hosting业务,也就是数据中心里的全托管服务。

第二个阶段进化到Managed Cloud,就是底层提供混合云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再加上管理服务。当时云计算在国内刚开始兴起,我们觉得肯定是行业的未来。安畅的态度是积极地去探索,投入很多研发资源基于OpenStack做基础研发工作。这个阶段更多是一种探索工作,战略上已不是重心。

第三个阶段从2017年开始,整个公司明确了未来十年以CLOUD MSP核心的主航道,也明确了跟行业头部的超大规模云厂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跟腾讯云的合作。”

程小中认为,不管哪个阶段,公司核心的轴线一直没有变,就是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这个领域里面提供技术服务。

云业务是个大生意,但是想撑起一个云平台不容易,需要持续投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云平台都高度集中,只有少数几家公司能够胜出。

云MSP对接一家或多家公有云服务厂商,为企业提供上云咨询、迁移、运维、云原生增值开发等专业服务,则需要很多公司投入其中。

腾讯云

腾讯是少数几家具备成为云平台实力的公司之一。2013年9月,腾讯云面向全社会开放,2017年腾讯“云+未来”峰会上,马化腾提出:“‘用云量’将是重要的反应经济发展的指标,与电能带来的变化一样,云也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但是外界还嫌腾讯云发展太慢,关于腾讯没有TO B基因的说法,反复提及,成为人们固有印象。

2018年9月30日,腾讯发动了被人称为“930运动”的一次大调整,可以称为历史上第三次架构大调整,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将腾讯各个事业群 To B的团队、业务和能力都整合到一起,由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掌舵。

2018年,安畅网络在华南设立分公司,全力拓展华南业务。就在这一年年底,在腾讯没有云经验的包玉杰,被调到新成立的CSIG,成为腾讯云产业生态华南区负责人。

2006年刚进腾讯时,包玉杰主要负责与国内传统运营商对接业务,早期这条业务线是公司重要收入来源之一。过去,腾讯主要具备的是To C的能力,包玉杰是腾讯少有长期和To B客户打交道的老员工。

2018年至今,有很多腾讯各个业务线的人才主动转到了腾讯云,CSIG也成为公司内部人才流入最多的BG,特别是一些已经在其他成熟业务上做出过成绩的老员工。

包玉杰自认为有激情,喜欢接受挑战,喜欢拓荒型业务,“喜欢这种有变化的东西”,“喜欢投入非常紧张的工作里面,享受这种快乐”。

刚到腾讯云,包玉杰完全不懂云,连CDN是什么也不了解,找了一个架构师天天培训,跟着他去学习见客户。“突然发现这个行业才是真正喜欢的,未来三到五年或者十年是一个非常朝阳的行业,这个风口来了,我要参与进去。我觉得这个行业真正地能替老百姓解决问题,是能替传统企业解决问题的。而且我也有足够的耐心去做好这件事情。”

To C业务迭代和变化很快,但做To B业务,需要有耐心,这是一个基础产业建设的事情,价值链条很长,同时To B业务是组织型的,组织型的客户要系统化支撑服务,前面有销售,后面有产品、技术支持,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来服务和帮助客户,以前腾讯的To B业务散落在不同的团队,现在则统一归口。

包玉杰相信自己和同事有能力和安畅一起快速拓展华南市场。

腾讯云有两个市场服务拓展系统,一个是腾讯的直销体系,腾讯云拓展部,可以直接触达客户,还有一个是产业生态体部,是站在合作伙伴身后的,服务要和合作伙伴一起去做。

最后一公里

微信图片_20191011173414.jpg

腾讯云前期销售,比如CDN,云主机,都是一样的。包玉杰认为,云最核心的能力,是对传统行业的方案解决能力,真正要走到产业互联网,要更深层次提供解决方案时,就要靠技术研发能力。

腾讯云可以提供很多行业比较领先的基础能力,但是要适应各类传统企业的需要,适应个性化要求,还要借助一个中间角色,这个角色就是CLOUD MSP。

CLOUD MSP,在上游的云计算厂商到下游的各行业客户之间,扮演一个桥梁或者“最后一公里”角色,帮助上游的这些标准化、通用化的产品和技术落地到各个行业复杂的、个性化的业务场景里边,要有一个适配过程。这个角色由云MSP来完成。

安畅网络自己也是云服务的受益者,通过内部运营系统的微服务化,包括容器化、流程自动化、扩容自动化等一系列改造,脱离了人工管理而转为更加自动化运营管理,内部支撑系统从16人减少到今年的3个人。

安畅网络作为业务前端的企业,更加接近客户,特别是中小客户。在腾讯云的技术支持下,安畅可以在无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全力开拓,这样不仅保证了合作伙伴的利益,也使得腾讯云的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全力提升。

为了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目前腾讯云的合作伙伴数量已经超过6000家,覆盖渠道、服务、咨询、研发等各个环节,而且还在持续扩充。

通过一个合理的机制,可以让庞大的合作伙伴群体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与腾讯携手发展业务。比如,在关键客户的拓展方面,腾讯云设立了报备机制,如果某一个合作伙伴在开拓一个客户,那么3个月之内,其他合作伙伴则不会涉足。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彼此抢客的现象。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腾讯云加强了资质审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合作伙伴建立了退出机制,对特别优质的合作伙伴则会全力扶持,这就好比是“鳟鱼效应”。

程小中表示,这种合作模式对于双方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安畅和腾讯云合作两年来,在客户数量上,双方共同拓展的客户已近万家,超过了安畅过去十年的客户数,他认为,未来两年其所在的行业还将保持倍速增长。

捆绑

安畅网络开始战略转型做CLOUD MSP时,分析过中国市场甚至全球市场上整个的公有云厂商的合作模式,包括美国市场上MSP的商业模式。美国没有一家MSP和云厂商完全单独绑得很深,基本都是开放性合作。

但程小中认为,中国市场非常不同,生态和上游格局跟全球市场不一样,即便AWS和(微软)Azure也进入了中国市场,在针对互联网客户的增长差不多红利已经见顶的情况下,这两家云公司已遇到很大问题。

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头部效应已经愈加明显,腾讯、华为、阿里三家超大规模云厂商将持续扩大市场份额。程小中认为,从C类客户往B类客户、G类客户深入时,如果过于保持独立的姿态,不能深度拉通产业资源,浅度的合作将会导致解决方案集成深度有限,对客户输出的价值也将被大大限制,共同服务客户的效率和效果也就打很大折扣。

安畅在接受腾讯投资的同时,去年在内部组织架构上做了一定的调整。从商业上,安畅选择和腾讯云合作得更加紧密,更加深入,所有产品、技术、解决方案都要和腾讯的产品矩阵做深度匹配,包括组织适配、商业策略适配,这样交付给客户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才更有竞争力和价值。

在商业上选择和腾讯云保持捆绑式深入合作,同时仍将保持多云技术服务能力,因为一部分大型客户在选择腾讯云的同时,也可能会选择其他公有云作为补充。

33_22f1d064-78d1-4bf2-8d77-9b13892f5b44.jpg

(安畅网络今年签了不少客户)

近期,安畅网络CEO程小中、腾讯云产业生态华南大区总经理包玉杰接受了证券时报·e公司等记者的采访,以下为采访对话部分摘选:

记者:云MSP的市场大概有多大?有没有一个数据统计?

程小中:今年IDC research发了一个报告,云管理服务中国市场已经有大概20亿市场规模。他们预估五年后应该能达到接近三百亿。我认为市场现在还在早期,政府和传统行业的存量替代和新增市场才刚刚开始,客户分布非常碎片化,围绕它的服务也呈现出碎片化。我觉得接下来的几年会快速向头部进行集中,会发生很多并购事件。

记者:安畅和腾讯合作业务是处于哪个行业?

程小中:如果真要把客户去分,安畅和腾讯云一起把客户分成三大类,我们叫CBG,分别对应的是泛互联网、泛企业和泛政府。目前我们主要还是聚焦在B和C的中长尾市场覆盖。对于头部非常大的像京东这样的客户,由腾讯自己的直销体系直接覆盖。而中长尾的客户因为数量非常大,安畅跟腾讯一起去把C和B的中长尾客户在全国范围内去做覆盖。

包玉杰:其实我们和合作伙伴的合作不会做行业的区隔。和安畅的合作最初以泛互联网为主,在华南区域,我们在零售、物流、安全等领域正在加强合作,共同建立标杆,还有一些传统的企业用户也是现在的一个重点。

记者:CBG这三种客户,有没有一个大概比例?

程小中:安畅去年到今年大比例的客户还是在C里面,但是从今年开始我们开始跟着腾讯云一起来去服务B的客户,我相信在明后年B的客户的比例应该会快速增加。腾讯云在整个大的生态布局规划里面也区分得比较清楚。

比如说像东华软件(002065)这样的公司就是帮腾讯在G的赛道上去冲锋陷阵,比如金融领域有长亮科技(300348)这样的公司。整个生态还是有分工,有互补的。

记者:安畅和腾讯在To B这块儿合作里面,会看重腾讯哪一些可以赋予安畅的能力?

程小中:我们跟腾讯合作了两年了,首先腾讯的确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更多的客户机会,但这是互相的。有时候品牌LOGO对客户的吸引能力非常强,对于我们也是非常宝贵的一个资源。

第二个是腾讯的产品和技术赋能。其实今天去看全球的一线公有云厂商,大家的基础产品越来越趋同了。但是腾讯和我们会越来越选择面向行业、面向场景做更深度的产品和技术开放。在很多客户面前,安畅会告诉客户,腾讯这些标准化或者半标准化的产品,已经有很多案例或者头部客户使用的时候,客户信任度非常高。安畅在这些半标准化的产品上在做,比如刚才说的人脸识别这样的一些产品,我们做二次开发,去适配客户的业务,就事半功倍。

我觉得今天的云计算已经早早地已经超越了早期AWS所定义的这种我们是做IaaS、PaaS,其实那个还只是技术上的概念。今天去面向客户的行业场景时,我们肯定还是加入一些别的因素,那这些因素是谁具备的?我们跟着腾讯应该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这会超越过去对于云计算的定义。

记者:就是To B市场得先需要培育?

包玉杰:需要培育,我们必须要和客户一起成长,和合作伙伴一起成长,要有这么一个心态。要想成就腾讯云的这份事业,首先要成就我们的合作伙伴和客户。比如腾讯云华南团队和安畅合作的中集车辆项目,一开始业务规模比较小,但它是个非常大的制造企业,国内所有机场的廊桥、摆渡车都是他们做的,只要我们有耐心,一步一步地服务好,跟他建立信任关系,未来市场也会很大。

记者:安畅网络的财报显示,公司服务2000多家客户,去年三亿多销售收入,有没有觉得效率还是比较低的?

程小中:我觉得还好,你只是比较单纯地从外部来看这个数字,来拆这个账。

这些客户我们现在只是说一只脚踩进去了,其实围绕着IaaS也罢,MSP服务也罢,销售过程是个长周期全过程,跟客户签约只是销售的第一个环节完成,其实更重要的是后面,也就是能成就客户,帮助客户成功。我们更关注增加客户的复购,增购,留存。我们的价值和收入回报更多依赖长期服务,这也是订阅式业务的特点。

客户分头部中部尾部,我们头部的客户一年贡献基本上接近千万级,长尾的客户几千块钱的也有,但数量大,潜力大。

安畅工作人员大概四百多人,但面向客户提供服务的人员其实并不多,大部分技术人员更多的是投入到产品和平台开发上,他们的价值未来的三五年内会释放出来。

记者:云业务本来是做水和电,为什么开始往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上面发展?

程小中:整个IT行业、IT产业在发生一个结构性一个变化,老的在陨落或者在消亡,新的一些玩家、新的一些角色正在崛起。有很多头部企业和机构客户,已经非常超前地把他们原来的核心业务重构到腾讯云的IaaS和PaaS平台上来,它原来也有软件供应商、开发商,这些公司由于不掌握云原生能力和技术,如果不愿意在新技术方面做投资的话,就会错过这一轮转换窗口的机会。刚好在这一轮像安畅这样的新型Cloud MSP,积极投资这些新技术,很自然争取到这个机会。

记者:云业务是不是帮客户做的太多了,是不是别人也这样做,不得不被卷进去竞争?

程小中:首先满足客户需求它肯定是第一位的,不能到客户那儿说这个我干,那个我不干。而在具体交付模型上,腾讯云背后有强大的生态,可以组织各个细分领域的生态伙伴一起满足客户的需求。

包玉杰:现在不一样了,完全变了,它是以客户或者用户需求导向反推回来的,用户想要什么,你要给他提供什么。我们首先要有这样的基础产品提供出来,同时基础产品要考虑到在不同的行业都是可以用的,当然可能也有一些基础产品是聚焦某一个行业。

记者:除了降本增效,现在怎么说服客户上云?

程小中:在开始面向客户的时候,其实我们强调的都是叫降本增效,比如迅速提高计算能力,上了云之后年消耗在一百万以上的其实10%到30%是浪费掉的,但客户自己不知道,或者他不知道怎么优化。MSP就能通过监控,通过优化,帮客户省钱。

我每个月都会去走访一些客户,CIO诉求里面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以前什么活儿都要自己干,要去修机器,去拧螺丝刀,做运维。这些省掉后,释放出人来做更有价值的业务。

从技术效率的角度,以前客户要上线发布一个应用,可能要找IT部门准备设备,要采购机器,这个流程可能至少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现在在云上面大概半天时间基本上就准备完了,效率一下子提高很多,这还只是体现在基础架构层面。如果用了腾讯的TKE、TSF、Coding这些产品,客户从需求的分析、构建,到开发到测试到上线,效率相对于以前是十倍级别提升。

记者:和腾讯合作两年,和腾讯共同拓展客户,这两年我们新拓展客户比例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程小中:绝大部分都是我们共同拓展的,刚才说的长尾客户,基本都是通过电销来完成销售的,这部分其实没有统计到那两千个客户里面去。我们更多强调的还是聚焦中间市场的客户。

记者:CLOUD MSP业务,安畅有没有特别的优势或不一样的东西?

程小中:整个看中国市场云MSP还处于极早期。就跟云一样,对整个存量市场的替代其实才10%的比例不到。这个市场的构成其实基本上大概分为几类公司:

一类是以安畅为代表,从数据中心托管的领域转过来,我们对数据中心里面的业务、架构,还有网络都非常熟悉,美国的RackSpace是这个领域的典型代表。

还有一部分是从传统系统集成商SI,以及传统分销领域,像神州数码,以及像华胜天成、华讯,很多国内一些大的SI也在往这方面转。

还有一类就是一些老牌的咨询服务公司,像埃森哲、德勤这些大的咨询公司,包括IBM,他们很重视这个领域的业务布局。

还有比较新兴的,是比较偏云原生领域的创业公司,规模不是很大。

因为背景不一样,每家都有独特的优势和基因。在To B这个领域,企业服务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概念,非常考验一个公司整体的能力,从销售前端到解决方案,到交付,到服务,整个支撑体系,我们综合组织能力比较有优势。

第二方面,云计算这个生意本身实际上是两个行业的融合,就是IT和CT的一个融合。公有云交付给客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中,有非常大的一块是网络服务,比如CDN、DCI高速通道。安畅在2012年的时候就开始管理运营了一张数据中心间的网络,这张网络现在已经和公有云,尤其是和腾讯云全球范围内的Region建立了高速连接。另外一端,我们连接了三十多个高等级的大规模数据中心IDC,可以很快帮IDC客户通过这条高速通道迁移到腾讯云,或在两边同时来构建混合云。所以安畅的云网融合能力是一个很大的差异化竞争力。

第三方面,上云不是终点,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云计算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数字化转型底层架构或者中间层能力上必须要有,否则很多想法跑不起来,更无法快速应对外部变化,这种能力就是云原生能力。安畅这两年在云原生方面和腾讯云一起,从底层的容器到中间的微服务、分布式的架构,再到上面的DevOps整个工具链。我们在这方面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能力很专业,在国内MSP的阵营里面,我非常自信地说我们在领先的位置,可以帮助传统行业客户在技术中台构建、应用微服务改造、组织文化变革、运营管理等方面快速朝着云原生前进。

记者:迁移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有没有具体的案例?

程小中:我举两个例子,都是跟腾讯云合作的,第一个例子是家乐福,安畅跟腾讯云一起帮助家乐福做了一个三年的上云规划,它原来有80多个业务系统,非常分散,在X86上或在小型机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库,那这样的复杂场景搬迁到云上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三年的时间一步一步做。这类迁移有两个很有挑战的事情,第一,有的业务系统规模非常大,一台一台的主机迁移,效率是非常低的,势必要用到自动化的技术或者工具,安畅自己开发了SmartMS迁移平台。用这种自动化平台,一下子可以把大概两百多台服务器,按照业务迁移规划,把它编排到整个的队列里面去,用系统自动去完成。这种自动化的平台比人肉去做迁移效率一定要高很多。

第二个案例,是有一个很古老的系统,公司里面现有工程师没有一个人知道是谁做的,很多文档也没了,当时的供应商也找不到了。这样的系统它还在跑业务,其实大家都不想去动它,最后我们还是做了大量的这种演练和测试,在新的环境下模拟,把它镜像打包出来去测试,一旦迁移失败我们怎么办?我们做了很多方案性的准备工作。最后还是顺利地把这个事情给解决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