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今年又是丰收年?三位“老司机”这样看.....

就在长江流域大雨滂沱之时,人们对粮食产量和安全越发上心,担心粮食难以自给。尽管政府已统计出夏粮丰收数字,质疑和不信任的情绪依然存在,麦收之前不断有人预测今年夏粮减产,为何又是一个丰收年?

夏粮特别是小麦到底是否丰收,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询问了河南、安徽、山东、河北诸多农户,以及多位收割机手,还原5月份开始到6月份结束的各地麦收情况,以一篇田野调查,展示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信息冲突,如此大的认知差异。

收割

湖北天门汉北桥区的胡老板是个老收割机手,他一个月前回到老家,在家休整,然后重新踏上征程,去湖北潜江等地收割大豆。

回忆起今年麦收季节,他5月21日从老家出发,穿随州,过襄阳。随州小麦种植品种主要为郑麦9023,这里是麦子成熟的南端,5月上中旬,这里会来一批收割机手,边割边往北走。胡老板家乡位于麦收地南缘,村子里有十多台收割机,旁边村子更多,开收割征战四野成了这个地方不少农民的生计。

他和老乡在河南南阳新野、唐河聚集,来自全国的收割机手如涓涓细流汇集入海,中国夏收的正式大会战从这里真正开始。胡老板见到来自陕西、黑龙江的收割机都已提前到来。胡老板是家乡往北走,黑龙江那边来的车,是从他乡往故乡。还有数不清的收割机手,比如收割机存量较多的河南周口一带,是从南阳等地开始,跨过自己家乡,再往北去他乡。

南腔北调聚在南阳的麦田里,每个收割机每天收割100亩左右,一个村子如果有1000亩地,会扑进去7-8辆收割机,一天多时间就能收割完毕,一辆收割机在一个地方4-5天,当地基本上就已收割完毕,要换地方。每次转场,为了赶时间,他要雇拖车,200公里大约要900元钱,收割机在马路上行动迟缓还耗油,有经验的收割机手都会雇拖车。胡老板2005年进入这个行业,现在在开的是第七辆收割机。

汇集到河南各地的联合收割机有20万上下,他们一字排开,穿插包围,你追我赶,一路向北。去年10月份前播种的麦子,在农民手中精心照顾8个月,一片金黄色,麦穗被搅进收割机,秸秆甩在身后,麦子滚进仓房,留下空荡荡的田野。在农民眼中,麦子才是土地的精华,经过秋天尾巴,经过寒冬雪被,经过春天的风,和夏天日光的照料,麦子需要8个月时间才能成熟,紧密细致咬起来咯嘣响。玉米、大豆秋粮只需要4个月。

所谓夏收基本上就是指小麦收割,小麦又分春小麦和冬小麦两种,河南为冬小麦,小麦产量为全国之28%,这里是决定中国粮食产量的主产区,是一马平川的中国最大平原。

胡老板的下一个地方在河南许昌鄢陵,每次转场要在200公里以外,这样可以赶上当地整块地开割。许昌6月1号进入成熟期,6月3号开割,胡老板本来计划割完之后到新乡、安阳一带,因为多割了2天,新乡已开割,他要重新找地方,6月5号到6月8号之间,他到了山东菏泽收割,6月10号到河北衡水,在河北衡水劳作5-6天时间,然后到河北保定和唐山,6月19日到21日在唐山。6月22号回老家。

走了这么多地方,胡老板认为整体上今年粮食产量正常,从产量上看,河南一些地方减产,减产的地方位于南部,他认为河南许昌亩产为1000-1100斤,和往年类似,山东菏泽亩产在1100-1200斤,河北邯郸产量低一点,衡水、保定高一些。保定南部和西部区域受倒春寒影响。

这一趟,胡老板收割2000亩小麦。

经纪人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的孙双利头脑活络,他一年大多数时间都在浙江台州,多数时候做刷粉砌墙的工作,兼职做点保险,但是一到麦收季节,他就返回家乡。

要想找到业务并顺利把钱拿走,收割机手要在当地有个联系人,到下一个地方也会提前找好当地的联系人,农村风俗,外地人到了本地可能会被欺负,有接头人,在当地就有了情面,由接头人安排活计,排除纠纷,有时候还负责食宿,如果收割机坏了还要负责后勤维修,每亩60-70元的收割费,接头人收10元,南北大致相同。

孙双利就是要做这个接头人,今年他领了9台收割机,往年当地收割期是6月1号到5号,今年则是5月27日开始,6月1号结束,提前了4天。他老家今年亩产为800-900斤,往年亩产为1000斤左右。有些减产严重的,减产有30%。今年小麦在地头就可以卖到每斤1.07-1.09元,而往年则是0.97元。

孙双利今年领了9台收割机,往年领过十多台,业务范围不仅在本村,还在隔壁几个村,以及附近靠近河南的乡镇,他会在当地村庄再安排领活人。他说生意不好做,以前还有人故意减少产量减少面积,说活儿干的不好,希望少交钱,他们只能从中说和。这个行业钱都是直接交给收割机手,由收割机手再跟领活人分,另外一个麻烦是收割机很容易坏。收割机传动带多,零部件复杂,超负荷运转下,很容易出问题。

今年疫情,让农民有了明显惜售心理,当地村民卖了三分之二小麦,存下三分之一。

河南驻马店上蔡领活人张先生介绍,当地普遍减产300斤左右,以前亩产有1000斤,有个别地方减产达到50%。河南周口一领活人表示,今年麦子稀少,每家都有减产,以前每天割100多亩,今年可以收割200-300亩,以前每天早晨8点起床开始进地收割,到晚上12点收工,今年到天黑就收工。往常下地要用一档,麦子稠走得慢,今年要用二档,收割机走得快。往常要三四天才能干完的活儿,今年一天就干完了,5月27-28号,当地收割就结束。去年亩产达到过1400斤,平常天气下当地亩产为1100-1200斤,今年亩产700斤的有很多。

河北衡水一个农民介绍,今年春天干旱,麦子成熟晚,产量和去年持平,一台收割机每天收割60-70亩,主要是因为当地田地为了灌溉堆起土墁,行驶起来要减速,有的熟得早,有的熟得晚,导致收割速度也降低下来,如果一起成熟,每天可以收割100亩。

河北保定蠡县领活人安先生介绍,当地麦子生长情况比较好,去年亩产800-900斤,今年则有1000斤。河北定州领活人陈龙表示,他种了16亩小麦,每亩产量在1000斤,比往常低了100斤,主要是因为倒春寒。媒体上报道过这一波寒流南下,造成很多农作物受灾。陈龙今年领了两台从河南周口来的收割机,收了400亩地。收割机从他这里离开后,开往唐山、秦皇岛方向。

科研人员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汪庆昌否认减产一说,他认为去年是历史上产量最好的一年,自然条件之好为建国以来少见。今年和去年比有所减产,但依然属于丰产,产量情况很不错。

上半年持续性干旱,的确造成部分减产,主要在豫南和安徽部分区域,比如驻马店和南阳,豫南亩产不到1000斤,主要是因为这个区域属于雨养区,靠天吃饭。

而到了豫北,比如新乡等地,属于灌溉区,有些勤快人家要浇地4次,麦子种上就浇上一次,此后根据墒情,一旦缺墒就要灌溉。灌溉用电成本不高,关键是费劳力,劳动力投入比较大。

收割机手胡老板去年在河南新乡碰到过1470斤亩产,令他印象深刻。实际上这样的产量并不罕见,在河南很多地方,只要管理到位都可以达到。

今年麦收之前,传出减产比较多的地方,主要就是豫中豫南地带,豫南是没有办法水浇,去年因为天气配合产量高,今年因为干旱而减产,豫中则是部分区域可浇,但是当地人有的选择浇,有的选择不浇。

汪庆昌表示,种粮大户要算经济账,因为灌溉需要聘用劳动力,要直接换算成金钱,如果灌溉增产的部分,还不足以抵消成本,就会选择不灌溉,但是普通农户算盘没有算这么细,不会将自己投入的劳动折算成金钱。

汪庆昌介绍,新乡高产量,是水肥气热等条件配合的特殊环境造成,天气干旱下,病虫害就少,一般而言,雨水多容易滋生病虫害造成减产。干旱少病,所以不分区域产量还高于去年。

河南省是小麦育种大省,有名的包括河南省农科院、周口农科院、新乡农科院,被称为三大家,有郑麦、周麦和新麦系列,还有洛阳、开封农科院也都很出名,各自都有拳头产品,可谓百花齐放,这些品种都面临着市场淘汰和自然退化,自然退化的原因是自然条件在发生变化。种子本身也会衰老。好品种可遇不可求。

市场上一直都有抗旱品种,要求根茎更发达,在光水肥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根茎上消耗的营养多,产量就会少,抗旱和产量相互矛盾。大旱不常有,所以平时抗旱品种并不吃香。

从麦子种下来,汪庆昌就开始天天担忧,怕天旱,怕自然灾害,怕减产,农业是高风险行业,效益低风险大,农民是最贫困的弱势群体,一旦减产可能就是破产。他每年要花一个多月时间在基层,2月初到5月底是关键时间点,他承担的示范推广项目的管理关键节点分三个阶段,早春防纹枯病、中期防倒春寒,晚期防赤霉病。

“病太多了,”汪庆昌认为,亩产上了千斤以后,各种疾病在增加,原来不严重的疾病更严重了。很多疾病都很危险,普通人也无法看到,所以他希望亩产能降低一些,

河南小麦连年亩产高产,育种行业做出很大贡献,不过汪庆昌认为从贡献率上看,研发企业不如种子公司,种子公司为了卖种子,为了信誉,会更频繁和农民接触,会更投入与技术推广。

交易中心

6月份,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组织了需求粮库和企业单位,一起到了河南、山东等11个对口交易中心、库点种植基地走访调研。

在走访前听说河南开封减产3-4成,河南永城介绍亩产不到800斤,到现场看产量有一千斤左右。江苏一些区域有黑锈病,去年亩产在1100-1200斤,今年可以达到1000斤左右,依然可以称为丰收年。在小麦最重要的产区河南,豫中豫东基本上有1100斤亩产,豫南减产比较严重,有人说有20%减产。另外,走访的山东台儿庄略有减产,减产幅度大概5-10%。

经过走访,交易中心得到一个基本结论,产量比去年的确有所减少,这是因为去年产量实在太好,一路上走下来,要比原来估计乐观很多,今年依然是丰收年。

比预期乐观的还有政府部门。据淄博市临淄区农业农村局初步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平均亩产490公斤,经走访调研,平均亩产为615公斤/亩,比去年的588公斤/亩同比上涨4.59%。今年小麦长势较好,前期大雨冰雹天气影响,质量略差于去年,但产量明显高于去年。

今年小麦质量为历史罕见,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组织专家调研,随行专家下地采摘揉碎麦子,捧在手里一吹,看到漂亮的麦粒禁不住夸麦子质量好。这主要是收获期天气。

今年麦子质量优于去年,体现在水分少、容重高(800单位以上较为普遍)、筋度高。据南方小麦交易市场调研信息,今年全国优质麦种植比例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安徽优质麦种植面积超过一半,达到2300万亩,河南优质麦种植面积达到5200万亩,超过6成,基本以二等和一等麦小麦为主,二等占1/5,一等占4/5,很难找到三等麦,普通小麦的面筋普遍达到35,豫南地区的面筋值在32左右,部分地区甚至达到38-40。只有江苏部分地区表示品质略逊色于去年。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对河南省43个调查县(市、区)的345个样本村、946个调查地块、2838个10平方尺样本进行实割实测和夏粮播种面积卫星遥感监测,调查出夏粮生产条件复杂多变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夏粮总产量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小麦总产量750.63亿斤,比上年增长0.3%。这种调查范围和强度,不是专业机构根本无法开展。

国家统计局也在7月15号公布,全国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2856亿斤),同比增长0.9%。其中小麦产量13168万吨(2634亿斤),同比增长0.6%。

记者观察:与其担心产量 不如担心农民收入

人们关心粮食产量,希望粮食产量越高越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希望饮食有保障,希望一直能吃上便宜的粮食,而不是关心农民一年到头能在土里里刨出多少收益。

比如疫情期间人们抢米抢面,北方今年整个春天没下雨,人们担心麦子减产,到处流传麦子减产的消息,南方持续大雨,人们又担心水稻减产。

粮食价格稍有上涨,也就是每斤几分而已,幅度不过是2%左右,就能让一些部门紧张,这种波动不要说在其他产品很常见,在粮食作物中也是常见情况,人们习惯蔬菜价格上涨,习惯水果价格上涨,习惯一切生活用品价格上涨,但就是对粮食价格上涨保持警惕性,中国的粮价已严重拖了CPI上涨的后腿,这背后其实是无数个农民家庭低收入为代价。

今年粮食已收在家中,很多农民家庭只是出售一部分粮食,大多数粮食还没有开售,和往年相比,农民惜售心理严重,这时候有很多专家都呼吁要想办法让农民卖粮,好让粮食更安全。粮食在农民手中,又有何不安全,农民受疫情影响,想多存一些粮食,受玉米价格上涨影响,对当前价格不满意,希望能再涨一些,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反应。

种植小麦的利润,以每亩小麦售价1250元计算,每亩种子、化肥、农药支出、机械作业费、灌溉费分别为60元、200元、35元、160元、50元,算下来有600多元受益,这其中没有算劳动投入,也没有算土地租金,土地租金是机会成本,每亩地租金要600-800元收益。

这样的收益,就是种植百亩,也是一个二线城市普通白领的水准。

要想增加收入,就要增加产量,农民也要千方百计提高产量,但是如果细算下来,计算出投入产出比的关系,可能很多农民都会对产量不那么在意。因为持续性产量过剩,小麦价格一直涨不上去,这才是农民收入的最大桎梏,上亿农民持续提供过剩性能力,维持整个国家的低食品价格,让务农收入持续边缘化。

关于产量,的确会有各种说法,记者在调查中,询问农户收成情况,大多是给出模棱两可的范围,比如“和去年差不多”,在农户估算中,增减10%都是正常范围。即使在一个村子,自然条件高度相近的情况下,不同地块不同农户家的小麦产量也差异很大,品种不同,管理不同,种植技术有差异,有人愿意往地里下力气,做个祖辈教导的好庄稼把式儿,有人就喜欢好吃懒做。。了解某一块儿地产量不容易,了解整个区域产量更难,想知道整个国家的产量,并不是随便做一点调查就能确定。

减产的确会有,农作物生长要天气配合,就是产量很好到了收获季节阴雨连绵,麦子在麦穗上发芽,也收不起来。但就是这样的年份,依然是丰收年,当年麦子价格依然平稳。

从证券时报记者对收割机手和当地农户的调研来看,有地方丰产,有地方减产,但依然是一个正常年份,今年统计结果显示还增产。

统计数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价格的指导作用,现在小麦市场价格整体平稳异常,这说明市场供给充沛,小麦还有巨大的库存,国民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但是国民应该担心的倒是农民收入问题,丰收并不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提高只能靠种植集约化,种植面积扩大,以及粮食涨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