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 探索发行流行病债券等金融产品

  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谈从炎

  中证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葛致壮

  中证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余兆纬

  中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胡玉玮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面对此类冲击强、偶发性的公共事件,资本市场如何能够转危为机,进一步发挥管理风险、市场定价功能,服务实体经济应对此类事件?为此,笔者认真研究了国际市场上专门针对此类事件开发的金融工具——流行病债券和相关的巨灾债券,并就我国资本市场如何发展相关金融工具、培育相关市场做了一些思考。

  流行病债券为政府提供专项资金

  流行病债券是专门针对大规模流行病而设立的特殊金融工具。2014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导致全球超过万人死亡。为了帮助多国政府更好应对此类大规模流行病,并通过金融创新撬动国际资本市场力量,2017年7月7日,世界上第一组流行病债券(pandemic bond)由世界银行发行,融资3.2亿美元。该债券分为A、B两档。其中A档债券共发行2.25亿美元,发行利率为基准利率(6个月US Libor)上浮6.5个百分点,B档债券发行0.95亿美元,利率为基准上浮11.1个百分点。资金注入流行病紧急融资机制(pandemic emergency financing facility),为各国政府提供相关工作的财政资金支持。与传统债券不同的是,一旦大规模流行病确认发生,会触发流行病债券特定条款,债券的本金将被减记,对票据持有人的利息支付也将暂停。意味着在此情形下,债券发行主体的负债获得减免,释放了更多资金可用于应对疫情。以此次世行发行的两档债券为例,A档债券触发条件中涵盖的流行病范围较窄,主要涵盖流感和冠状病毒类疾病。触发条件涉及总死亡人数、日确诊病例、境外死亡率、确诊人数增长比例等。B档债券覆盖的疫病范围更广,包括全部6种全球流行疫病,支付结构更加复杂(见附表),主要取决于疫病的种类、死亡总人数以及全球性爆发与否(疫病造成死亡人数超过20人的国家数超过8个)。

  流行病债券不仅为政府提供亟需的专项资金,还形成了反映疫情的市场价格信号。一是流行病债券撬动市场资金应对疫情。2017年流行病债券发行时,国际投资者普遍反响积极,超额200%认购该债券,大幅压低了债券的发行利率。二是提供了一定风险对冲。流行病债券兼有“保险”的功能,如疫情升级,或是未来再次爆发大规模疫情,触发债券特定条款,减免债券本金和利息,为应对疫情提供了资金空间。三是形成市场基准定价,反映市场对流行病的预期。在2018-2019年刚果埃博拉疫情中,世行B类债券的二级市场价格(疫症债券属于私募市场发行,Bid-Askspread较大,交易并不活跃。因此,此处的价格并不是交易形成的真实价格,而是由每日Bidprice和Askprice的中间值构成。)从疫情开始的0.96美元(2018年7月)一路走低。2019年4月,当埃博拉病毒导致的累计死亡人数达到250人并快速增加时,该债券的价格更是一度腰斩至0.4美元。随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2020年2月底,该债券的市场价格再次跌至0.53美元。流行病债券的价格与疫情严重程度紧密相关,使得该债券价格成为反映疫情预期的重要市场指标。

  包括流行病债券在内的巨灾相关债券市场已具规模,投融资生态良好。流行病债券属于巨灾相关风险资本债券(catastrophe-linked capital-at-risk notes)。这类债券在一般条件下和普通固定收益类产品没有区别,但在触发条件下(如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这类债券的投资者将承担失去部分或全部本金的风险。因此,此类债券的风险比普通债券要高得多,主要在私募市场发行。此类债券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诞生,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国际市场已具相当规模。根据Artemis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现有存续的巨灾债券总规模达407亿美元,去年新发行的巨灾债券达111亿美元。巨灾债券参与主体相对稳定,已形成成熟的投融资生态圈。发行方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世界银行也多次参与发行,为多国政府融资。投资方主要包括专业的巨灾债券投资机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其中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投资者占到这个市场的95%以上。

  在我国发行无制度障碍

  我国作为灾害频发的大国,利用资本市场应对管理相关风险尚存巨大潜力。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规模、突发性、对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灾害性事件时有发生。传统应对筹资方案是由中央、地方财政拨款以及社会募捐。资本市场天生具有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的功能,但仍没有与巨灾相关的市场。2015年虽然推出个人巨灾保险机制试点,但由于民众严重依赖政府救助,目前巨灾保险发展面临需求不足的困境。在此次情况下,由国家统筹安排引领相关金融工具和市场发展,以保障巨灾财政资金和风险管理可能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此类债券可缓解政府资金和财政赤字压力,并为市场参与应对流行病等灾害提供更多渠道。一是据市场估计,本次防控疫情带来的经费支出、财政贴息和税费减免等,使得短期财政赤字率突破3%的可能性较大。发行此类债券提供宝贵的资金,并不计入赤字,还在灾害发生时可获减免,对冲一部分财政风险。二是此类债券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偿,运作更规范、数额更透明、触发标准明确、资金信托托管,有望让专业投资者发挥更多的力量,成为灾难救助更重要、持久的资金来源。也可将购买相关债券与购买灾害救助物资一并作为支援国家应对流行病等灾害的方式,为金融机构驰援国家应对疫情提供新的渠道。

  补齐资本市场相关短板,发挥市场定价功能,培育相关市场发展。国际上,流行病相关债券大多采取私募发行,大多属于私募债中的高收益债券。在国内,私募债主要有银行间市场发行的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PPN)和交易所市场的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总体来说流行病相关债券在我国发行并无制度障碍。私募债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收益债平台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流行病债券是专业性极强的债券品种,需要通过成熟的违约债券定价模型,准确模拟流行病发生的概率,给予充分的风险溢价。流行病债券高收益、低波动性和与其他大类资产的低相关性,是很好的资产配置工具。同时,流行病债券的发展,也将有助于信用衍生品等风险管理工具的发展。

  流行病债券具体机制仍有完善空间。一是现有资本减计触发条件略显苛刻。世行发行的流行病债券直到4月16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达200万例才触发了特定条件,相关资本才正式被减计。二是债券被触发后偿付比例偏低。导致的本金损失因不同类型的疾病有所不同,流行病债券A档设定触发疾病是流感,则本金支付比例为100%,触发疾病为冠状病毒类疾病,本金支付比例仅为16.67%。本次大流行病已导致全球范围内近30万人死亡,而债券偿付总额仅1.3亿美元。三是债券成本仍然较高。尤其是债券到期前如未被触发,需向债券持有人持续付息,流行病债券A档已支付超过9000万美元的利息。

  研究制订培育中国方案

  探索发行流行病债券等金融产品,积极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功能。基于国际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研究制订培育中国的流行病相关债券市场发展的方案。可考虑由交易所设计相关产品,财政部门或者政策性银行发行,并与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协同发力,鼓励机构参与,培育相关市场。

  转危为机,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应把握当前国际社会对新冠肺炎疫情高度关注的时机,可同时在境外发行,依靠境外专业承销人和机构投资者形成价格基准。从2015年我国中再保险境外发行首只巨灾债券经验来看,境外投资者对源自我国的此类金融产品需求较强,认购较为踊跃。一方面,通过遵循国际规则与最佳实践在境外发行流行病债券,能够迅速提升我国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境外成熟的定价机制,可助力国内相关债券产品锚定价格,进而促进整个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