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趋势 >

商业航天时代到来?"龙"系火箭发布,国内首个商业火箭品牌诞生

双龙火箭的对外亮相,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进程再进一格。

10月19日,成立刚好满3年的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火箭”)对外公布了“捷龙”固体商业运载火箭系列、“腾龙”液体商业运载火箭系列的研制计划和未来发射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火箭将积极通过利用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等方式加快对商业航天领域的探索。据悉,中国火箭未来十年将分步分阶段的向社会募集百亿资金,用于相关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

双龙商业火箭发布

10月19日,中国火箭发布了“龙”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计划。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继“长征”系列后推出的首个商业运载火箭品牌,主要为满足国内外日益增长的商业载荷入轨需求。

1

“龙”系列产品规划分为“捷龙”固体商业运载火箭系列和“腾龙”液体商业运载火箭系列两大类。其中,“捷龙”系列包括“捷龙”一号、“捷龙”二号、“捷龙”三号三型固体运载火箭,以及“捷龙”亚轨道运载器。

“捷龙”系列火箭可提供500km太阳同步轨道200kg-1.5t的运载能力,直径1.2m-3m的整流罩,追求“高性价比、高可靠、快履约、快发射”目标,为国内外商业卫星用户的星座组网、补网、载荷验证等提供可靠、便捷、经济的专属发射、定时定轨道发射和搭载服务。

而“腾龙”系列火箭为采用液体推进剂的中型运载火箭,未来设计有可重复使用能力,主要承担中大型卫星和较大规模星座组网的发射服务,力争将每公斤载荷发射价格控制在5000美元以内。该火箭正在详细论证过程中,力争2021年前后完成首次飞行试验。

捷龙一号8月首飞成功

此前在8月17日,“捷龙”系列的首个型号——“捷龙一号”火箭首飞成功,将力争实现年均20发的发射能力,着力满足微小卫星、立方星发射以及星座补网等入轨需求。

此外,捷龙二号拟于2020年完成首次飞行试验,未来将力争实现年均8-10发的发射能力;箭体更大、运载力更强的捷龙三号,拟于2021年完成首次飞行试验,未来将力争实现每年5-8发的发射能力。

2

而捷龙-S亚轨道运载器是“捷龙”系列家族里的新面孔,它是服务于临近空间科学研究的通用化、小型化、低成本飞行试验验证平台。可为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提供临近空间飞行条件下的环境获取、气动力热研究、新材料研究、控制和测量技术验证等研究和试验验证。

据介绍,“龙”系列运载火箭基本上能够满足当前国内外绝大部分商业卫星的发射需求。同时,中国火箭还可为专注于卫星应用的用户提供星箭地一体化在轨交付解决方案。

采用商业化研发模式

“目前传统航天央企积极转型商业航天,创业企业层出不穷,资本市场热度不减,互联网巨头虎视眈眈,中国商业航天有望获得高速发展。”中信建投证券高端制造团队表示,根据国外发展趋势分析,采用低成本微小卫星提供宽带通信移动互联网、遥感数据、“互联网+航天”等多样化的卫星应用将成为未来商业航天的主要发展方向,通信遥感导航三大应用有望开启万亿市场空间。

对于国内此前的航天发射,“长征”系列火箭几乎承担了所有的重大航天发射任务,安全可靠是首要目标,但这并不适用于需求越发庞大的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为此,集高性价比、准备周期短等优点为一身的“龙”系列商业运载火箭应运而生。

3

根据规划,“龙”系列将采用商业化模式,让更多的民间配套企业参与进来,大大加快了商业火箭的研制步伐。以8月首飞成功的“捷龙一号”为例,该型号火箭从开始研制到首飞只用了不到18个月的时间,是我国研制周期最短的火箭之一,项目研制经费也只有正常型号的六分之一。这正是得益于引入社会资源参与配套,以竞争性采购打破原有的计划性采购。

十年向社会融资百亿

2016年10月1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成立了中国火箭。彼时火箭院表示,将依托中国火箭开展商业航天活动,让航天服务走进大众生活,开创中国商业航天新时代。

火箭院党委书记郝照平还曾透露了中国火箭成立前10年的发展布局:

一、未来1至2年内,积极推动现有存量业务之间的整合、选取优质产品创新改进,实现小火箭商业化运营;

二、未来3至5年内,依托“航天+”整体运营策略,不断挖掘增量资源,完成新型商业小火箭首飞,开展可重复使用亚轨道往返运输系统工程研制,同时积极推动中国火箭上市;

三、未来5至10年内,完成亚轨道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研制,积极开展亚轨道飞行体验业务,同时推动商业航天发射设施和体验园的建设,完成集地面体验、商业发射、太空旅游、轨道服务为一体的商业航天体系建设。

如今3年过去,“捷龙一号”已完成首飞,国内首个商业商业火箭品牌也在中国火箭成立三周年这天正式亮相。

中国火箭还透露,在未来十年,中国火箭将分步分阶段的向社会募集百亿资金,用于商业火箭、亚轨道飞行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智能火箭的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助推中国航天创新力的提升,引导中国主要的资本力量在航天高科技领域的精准投入,培育更多航天核心能力。

商业航天方兴未艾

2014年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航天政策促进商业航天的发展,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东兴证券国防军工团队认为,目前我国发展商业航天主要有三种模式,航天商业化、政府与市场合作及纯民营投入。航天商业化是目前最主要的模式,即将现有的航天基础设施面向社会服务,纯民营投入则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因此,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两大国家队仍是商业航天市场的主力军,其中,航天科技已经建立起从航天制造、发射、地面到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商业实践,并向“互联网+”、“航天发射+”等技术融合方向拓展;航天科工推进“五云一车”商业航天新格局并积极探索太空经济新领域,技术融合方面也已推出天基物联网及航天云网项目。

“2015年被誉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元年,国家队与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商业航天浪潮。中国商业航天有望获得蓬勃发展,开启万亿市场空间。”中信建投高端制造团队也表示,在国家军事航天、民用航天、商业航天三大需求的带动下,我国航天领域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国家队、民营企业都在积极推动我国迈向航天强国行列,建议关注航天板块及相关配套领域的投资机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